祖宗堂
"祖宗堂"是中國"人"和"神"的統一。
中國先民在幾千年各種生活狀態中形成的思想信仰,靈魂敬畏,精神寄托是她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,是她們精神生活的支柱。家居神供具,是表現民間信仰具象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它充分展示了生活著的人們祈盼神靈保佑的心理,是活人重新圖解單調、嚴肅“神面貌”的又一次世俗的升華,讓“不露聲色”的神靈,更加理想化,更加接近市民生活。
在大自然的威懾下,在現實社會的殘酷斗爭中,個人的力量渺小、無力,她們寄托于自己祖先的庇護,寄托于蒼天神靈的保佑,這是她們自下而上的力量,是她們活下去的依靠。于是,她們上香磕頭,虔誠的祈禱,好吃、好喝的物品,要先請祖先、神靈們享受,唯恐怠慢了祖先。她們認為稍有怠慢,晦運便會降臨。
生活著的人希望先人們仍與她們共同生活,共同居住,共同抵抗災難。因此,不同形式的神龕都象一座座居住人的房屋,有屋架,有房檐,有門窗,還有福、祿、壽、喜、平安。總之,祖先幸福了,神高興了,活著的人們才會豐衣足食。
由祖先而家族,由家族而家庭,由家庭而兒孫,是這家族的文化,是這家族的精神;是父輩教育兒孫,不要忘記自己祖宗,不要忘記祖先的教育方法。同時,這些豐富多彩的供具、供堂,加強了神靈的致高無上的地位,又繼承傳播了中國建筑文化和雕塑藝術文化。
民間信仰多種多樣,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方式。在這里展出的各種供具,是供奉諸神和展示祖宗牌位的,如神龕、神匾、神臺、神柜、神簽、神卦;菩薩牌位,祖先牌位,父母牌位,族人牌位;供桌、供臺、供品等。由于這些供具是放置在與人居住的房屋里,因此與純宗教或廟里的供具不一樣,更具有人情味,更接近生活,更與同時期的明清家具形式相近,成為與生活相連的物品,留下了民間信仰的生活文化遺跡。
征集地區:山西、陜西、河北、河南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年代:明代、清代至近代,約600年歷史。